"畏畏佳佳山谷水,鼓鼓隆隆山木風。爐香四百六十載,開山者誰梁寶公。"這是黃庭堅《題山谷大石》中的詩句。詩中梁寶公指南北朝梁武帝時與白鶴道人爭三祖勝地的寶志禪師。 山谷寺又名乾元禪寺 ,通稱三祖寺,坐落于安徽潛山市城北9公里的鳳形山上,山形奇似鳳凰,鳳頭昂舉谷中,寺院群山環抱,佛塔高矗頭上,潛水流其前,天柱聳其后。宋代大畫家米芾在《山谷寺選佛場記》中稱:“志公飛金陵之錫宅于前,三祖承達摩之衣居于后”;,這里古塔生輝,鐘鼓長鳴,香煙飄渺,山光潭影,堆碧疊翠,幽靜宜人。 三祖寺自志開山創建至今1500多年來,少衰即興,經明清以來多次維修擴建,今日三祖寺,前有文化廣場,麒麟石蒼然獨秀。古建筑群沿其山勢自下而上依次架造,寺門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塔院門、千佛殿、覺寂塔乃至祖師殿,全部都處在同一南北中軸線上。 走進三祖寺,抬眼便見天王殿,繞殿從左側沿石階上行,兩旁青蘿掩道,蒼松蔽日,沿途可觀明安慶知府胡纘宗題刻的&;山谷、 碑、清安慶知府張楷題刻的香巖、碑和建于公元505年的立化寶塔、三高亭等人文景觀。 登上360多級石階便至塔院寺門。門上高懸已故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樸初題寫的“山谷寺” 匾額。塔院內,千佛殿里千尊佛像,形態各異,栩栩有神;覺寂塔高插云霄,巍峨峭拔,突起云層間;塔后有一樓閣分上下兩層,上為藏經閣,下為祖師殿。樓閣前,左有簽堂;右有游客休息室,室內懸掛有趙樸初1981年仲夏和王安石六言詩真筆掛屏一幅,文曰:“吸盡泠泠江水,沖開靡靡山圍,三祖道場重現,千花滿載而歸”。 自南北朝以來,三祖寺香火不斷,幾度輝煌,始終巍立于禪林之中,地位顯著。歷史上許多達官名流和文人雅士,摩肩接踵來此游覽朝謁,且多題詩勒石,狀景抒情。如唐代李翱、李德修;宋代王安石、蘇東坡、黃庭堅、米芾;明代李元陽、胡纘宗;清代王士楨、張楷等,都在這里留下了詩文墨跡。宋代著名詞人張孝祥之子張同之于寺西崖石鐫詩曰:“飛錫梁朝寺,傳衣祖塔丘。石龕擎古木,山谷臥青牛。半夜朝風起,長年澗水流。禪林誰第一,此地冠南州”。 隨著潛山、天柱山旅游事業的迅速發展,三祖禪寺三期工程已經啟動,大雄寶殿重建工程正在施工中。三祖寺二期工程建筑為仿唐風格,全木結構,傳承了中國唐代宏偉瑰麗、和諧包容的古建筑藝術。三期工程的重點是大雄寶殿,主要工程項目有大雄寶殿、觀音殿、鐘樓、鼓樓、客堂、伽藍殿、地藏殿、禪文化展覽館等八棟建筑。建成后,它不僅以其獨特的風韻成為天柱山旅游的一個著名景區,而且也是探索和研究禪宗源流及禪宗文化的營地。它已成為皖西南旅游風景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。 |